妇科问题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特色专科 > 妇科问题
中医认为妇科病的治病因素,若论外感常以寒、热、湿为主,若论内伤则从忧、思、悲、惊和房事不节者居多。
妇女在经、带、胎、产期中易于伤血,使机体常处于血不足而气有余的状态,因而,在上述致病因素,引起气血失调,脏腑功能失常的时候最易损伤冲任二脉,从而产生经、带、胎、产方面的疾病。
妇科病的中医治疗,着重在调整和恢复全身机能,女性由于生理关系,易伤于血,以致气分偏盛,性情易于激动,常常影响心、脾、肝、肾的正常功能,导致冲任损伤,因而治疗时,需要注重于调气血、和脾胃、疏肝气、补肾气。
调气血:妇科病虽重在血,但血随气行,无论何种因素,只要影响气或血,就会使气血失调而引起疾病,所以治疗要以调理气血为首要。气血协调,则五脏安和,经脉畅通,冲任脉盛,则经、带、胎、产诸病自可痊愈。
和脾胃:脾胃为后天之本,生化之源。而冲脉又属于阳明,妇女谷气盛则血海满而经候如期,胎孕正常。如脾胃失调,生化之源不足,就可能发生月经、胎产方面的疾病。在这种情况下,调和脾胃,资其化源,则病自愈。
疏肝气:肝藏血,其性喜冲和条达。若肝气平和,则血脉流畅,血海宁静,周身之血亦随之而安。如因忧郁忿怒,损伤肝气,木郁不达,化而为火,则肝阳上亢。肝阴益伤,在经、带、胎、产诸病中,多见胸胁胀闷,小腹疼痛,乳房胀痛,眩晕等症状者。因此,在治疗上应以疏肝理气为主。
补肾气:肾为先天之本,又主藏经气,所以它是机体生长发育的动力。妇女肾气充足,冲、任二脉方可通盛,才有行经和孕育的能力。反之,就易于发生妇科疾病。因此,补肾气,也是治疗妇科病的一个重要方法。
中医能治以下但不局限于以下各类妇科病:
1、月经病
月经病是指以月经的周期、经期、经量异常为主症,或伴随月经周期及绝经前后出现明显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疾病。月经病是妇科临床的常见病、多发病,被列为妇科病之首。
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先期、月经后期、月经先后无定期、月经过多、月经过少、经期延长、 经间期出血、崩漏、闭经、痛经、经行前后诸病、经断前后诸证等。涵盖西医范畴的“月经不调”、“异常子宫出血”、“闭经”、“多囊卵巢综合征”、“子宫内膜异位症”等等。
2、带下病
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,色、质、气味发生异常,或伴全身或局部症状者。带下明显增多者称为带下过多;带下明显减少者称为带下过少。
3、妇科杂病
凡不属经、带、胎、产和前阴疾病范畴,而又与女性解剖、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的疾病,称 为“妇科杂病”。常见的妇科杂病有不孕症、妇人腹痛、癥瘕、阴挺。妇科杂病。
4、妇科手术患者的术后康复
妇科手术大致可分为腹腔镜、宫腔镜、开腹及阴式手术,中医内治、外治等方法对术后恶心、呕吐、腹胀等胃肠道反应以及恶性肿瘤术后淋巴水肿等常见症状均有疗效。
艾灸:腹腔镜术后肠胀气无法顺利排出,此时艾灸可以大显身手了。通过温热刺激,灸在中脘、关元、涌泉等穴位 ,能帮助术后患者促进胃肠蠕动,灸后再配合穴位上适当按摩,可加速胃肠的蠕动,排出气体。
耳穴压豆:麻醉术后常常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。中医在耳廓内取耳穴,将磁珠胶布贴敷于所选穴位上,每天进行数次揉按捏压,以局部有酸、麻、胀、痛感为宜,可缓解术后的不适感。小小的耳朵上可有上百个穴位能够治疗各种疾病。
穴位贴敷:采用中药药膏,贴敷于身体穴位,有温胃止呕、理气健脾、缓解腹痛、帮助睡眠之功效。
针刺:针刺是通过刺激穴位,调整人体气血流通。

Copyright © 2024 亳州路街道古城社区卫生服务站皖ICP备2024070947号

技术支持:企航互联 合肥网站建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