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度的波动,尤其是突然的大幅降温,对老年患者的影响尤为显著。这些住院的老年人多数有呼吸道基础疾病,纯粹因为肺炎导致住院的病人并不多,大部分因为受寒或感染引起基础疾病加重而住院。
中医学认为,感冒、流感、支原体感染和新冠病毒感染等呼吸道疾病,虽然病原体不同,但均属于“外感时疫病”。以发热、恶寒、鼻塞流涕、咽痛咽干、关节肌肉酸痛、咳嗽、咳痰等为主要表现,肺炎支原体、甲型/乙型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、腺病毒、肺炎链球菌等为常见的病原微生物。中医认为是疫邪入侵所致,治疗依据病邪性质,病证特点辨证施治。
在诊断方面,中医通过患者的发热情况、咳嗽特点、咽痒、鼻塞、流涕、舌苔、脉象等,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,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、病邪特点,确定治疗方案。
“中医药最大的优势是辨证论治,根据病证特征,使用不同中医药或者中成药治疗,有的患者出现症状后,及时中医治疗会取得较好的效果。”
随意使用抗生素?没有感染依据不能用
在目前多种呼吸道疾病“组团”流行的当下,友情提醒市民应注意防护,感染后对症用药,早期干预。
对网络上流传的“出现咳嗽了,用上一剂阿奇霉素,立竿见影”的说法,金朝晖提醒,滥用药物或随意用药不可取,用药前必须考虑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在现代医学中,抗病毒药物的使用是针对特定病毒的明确治疗手段。例如,甲流可使用奥司他韦,针对支原体肺炎可以选择阿奇霉素或者四环素类、喹诺酮类药物等。而普通感冒则采取对症治疗,适时使用退烧药和止咳药来缓解症状。
对于支原体感染,例如阿奇霉素等大环内酯类药物虽是主要治疗手段,但存在耐药问题,喹诺酮和四环素类药物则在特定人群中的使用受到限制,特别是在儿童中,这些药物可能影响骨骼和牙齿的发育,因此在18岁以下人群中应禁用或慎用。老年人、肝肾功能不全和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用药时也需要特别小心,以避免因药物代谢而加重肝肾功能不全等问题。
“临床上,医生使用抗生素非常谨慎,发热并不一定意味着要使用抗生素,因为很多发热症状实际上由病毒感染引起。”金朝晖表示,在没有明确细菌感染证据的情况下,不能随意使用抗生素,有感染依据和诊断,例如血液检查中的炎性指标升高或影像学证据表明感染存在,才能合理使用抗生素。